天然彩色棉论文_陈宁,黎聪,潘家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天然彩色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彩色,彩棉,棉纤维,品种,区域,天然纤维,正交。

天然彩色棉论文文献综述

陈宁,黎聪,潘家强[1](2019)在《醋青纤维和天然彩色棉混纺面料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醋青纤维与天然彩色棉纤维按照1:1进行混纺,在生产环节中结合两种纤维的特性,利用传统的纺纱工艺和织造工艺,纺制出醋青纤维和天然彩色棉混纺面料,该面料无需印染就能获得良好的色泽,保暖舒适,环保健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轻纺工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朱新月,张琪,刘海峰,肖茹[2](2019)在《正交试验法优化天然彩色棉色素碱溶液萃取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优化天然绿色棉和棕色棉色素的碱溶液萃取条件,选择L_(25)正交表研究萃取温度、萃取时间、NaOH质量分数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对正交结果进行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并通过X射线衍射谱(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经NaOH萃取色素后的纤维结构。结果表明:天然棕色棉的直观分析结果与方差分析结果一致,即本试验中萃取效率在萃取温度、时间、碱溶液质量分数分别为50℃、20min和7%时最高;碱溶液萃取天然绿色棉时,各水平因素之间存在交叉影响;碱溶液萃取后彩色棉纤维表面粗糙、结晶度下降,但其化学结构无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金万慧,何荷,陈春梅,杨江涛,马明波[3](2018)在《天然彩色棉鉴别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彩色棉相比于普通白棉及其染色棉有更高的经济价值,但容易被染色棉假冒,因此,开发一套准确、可操作性强的天然彩色棉纤维及其制品的定性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许多关于天然彩色棉鉴别的方法见诸于报道,按照其原理可分为:化学组成分析法、光谱/波谱分析法和化学试剂显色分析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本文综述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和适用性,探讨了其优缺点,希望能促进天然彩色棉鉴别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及相关检测标准的尽快出台。(本文来源于《现代纺织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金万慧,陈春梅,马明波[4](2018)在《天然彩色棉与4-甲氧基肉桂醛的反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简单、快速地鉴别天然彩色棉和染色棉对规范天然彩色棉市场和促进天然彩色棉产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依据天然彩色棉色素的多酚属性,以及4-甲氧基肉桂醛与天然彩色棉的色素反应,通过改变纤维的颜色来快速鉴别天然彩色棉与染色棉。研究了4-甲氧基肉桂醛浓度、pH、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天然彩色棉颜色的影响。研究发现,反应效果与pH负相关,与4-甲氧基肉桂醛的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正相关;在温度为50℃,pH为2,4-甲氧基肉桂醛的质量分数为0.5%的条件下反应30 min,即可有效鉴别天然彩色棉纤维与染色棉。(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殷祥刚[5](2016)在《生物酶整理天然彩色棉针织面料性能测试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普通白棉和天然彩色棉在同等条件下织出的叁种针织面料进行生物酶整理和定型,再根据相应标准进行物理性能和服用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通过纺纱工艺的改进,合理选择纺纱工艺参数,可以克服天然彩色棉品质较差的缺点,生产出完全满足服用要求的天然彩色棉纱;通过生物酶整理等工艺处理后,彩棉织物的顶破强力、耐磨性、起毛起球性、抗皱性、保暖性能均得到提高,尤其是吸湿性能显着改善,手感柔软厚实;彩棉织物的抗皱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和悬垂性都比白棉要好,服用性能优良。(本文来源于《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第十叁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10-25)

赵永民,纪家华,刘永泉,王义平[6](2016)在《天然彩色棉产业化经营发展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农兴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彩棉产业化经营,组建山东省彩棉研究中心和试纺车间,引进专家团队,建立彩色棉种植示范基地,育成了5YB11、滨绿棉1号、滨彩2号等彩棉新品系,试纺出了棕、绿色棉纱及部分针织品,推动了天然彩棉产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2016年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8-08)

王泉,姚佳,李艳清,祝成炎[7](2016)在《Stearns-Noechel模型在天然彩色棉混色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天然彩色棉混色织物的设计效率,采用Datacolor SF600+测试不同比例混合的天然彩色棉散纤维团、混纺纱及其交织物的颜色值;基于Stearns-Noechel模型对混合散纤维团、混纺纱和交织色块进行配色预测,并用CIEDE2000色差公式计算其与实测颜色的色差,从而优化混合纤维团、混纺纱及交织物色块的S-N模型参数,其中参数M的优化值分别为0.096,0.128和0.01,对应色差分别为1.72,3.40和4.90,进而建立了本实验条件下的纤维、纱线、织物间反射率的预测模型。(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许鸿越,孙君灵,潘兆娥,贾银华,庞保印[8](2015)在《叁个栽培种中天然彩色棉的遗传多样性及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主要农艺性状和SSR标记分析了137份陆地棉、13份海岛棉以及27份亚洲棉等不同纤维色泽的种质资源。170对SSR引物共检测到1036个等位基因变异。其中有多态性的等位基因923个,平均每个SSR位点有5.43个等位变异,变化范围为1~10。位点多态性信息量(PIC)的变化范围为0.56~0.93,PIC在0.85以上的多态性SSR位点为122个。结果表明,实验材料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群体结构分析基础上,使用TASSEL软件中的混合线性模型(MLM),在陆地棉中得到与11个性状相关联的SSR标记23个;在海岛棉群体得到与5个性状关联的17个标记;在亚洲棉中检测到与8个性状关联的15个标记位点。在叁个栽培种中与纤维色泽度相关的标记位点一共有6个,分别是CIR51-4、BNL1421-2、BNL2656-2、DPL570-2、GH268-6和TMB131-1,表型变异解释率从3.12%到18.97%。叁个栽培种中天然彩色棉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棉花的种间、种内杂交育种以及拓宽棉花新品种的遗传背景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姚佳[9](2014)在《天然彩色棉/茧丝交织物色泽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彩色棉作为一种健康无害、色泽自然的绿色纤维避免了因漂白、染色等而带来的环境污染,且纤维柔软、穿着舒适,是二十一世纪最适合人类的绿色、健康、时尚的纺织品之一。但是天然彩色棉色调比较单一,真正可生产化的仅有绿色和棕色两种纤维,因此,本课题主要利用两种颜色彩棉纤维进行混纺交织,提高天然彩色棉纤维的色彩丰富性。首先设计多种不同比例的天然彩色棉混纺纱,并选用八种缎纹组织将混纺纱线制备成为织物;通过测试分析天然彩棉纤维在散纤维、混纺纱线及交织物等多种状态下的色彩特性,探索混纺比例、织物组织等因素对天然彩色棉织物色彩特性的影响;在对天然彩色棉色彩研究的基础上,选用Stearns-Noechel模型对天然彩色棉的配色预测进行研究,分析了其预测配方与其实际混色样之间的色差;研制具有特殊风格天然黄色茧丝/天然彩色棉交织面料新产品,并研究天然黄色茧丝/天然彩棉交织产品的色泽性能,得到最优的丝棉含量比例。可得如下结论:(1)明度上,白棉纤维的含量与混纺纱及交织物的明度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拟合系数较高;相同比例下,明度值随纤维状态存在大小关系,散纤维团>交织物>混纺纱。色彩饱和度上,白棉纤维的含量与混纺纱及交织物的色彩饱和度之间存在良好的负相关关系,拟合系数较高;相同比例下,混纺纱的色彩饱和度大于交织物饱和度值,说明织物的交织过程降低了混色的饱和度。色相角上,混合纤维和混纺纱的色相角基本随着白棉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同混纺比例时,散纤维状态下的色相角大于混纺纱状态的色相角,且随着混纺比例的增加,两者的差值变大。(2)不同混纺比例的散纤维团M值与预测、实测之间的色差呈现相似的规律,M值在0-1之间基本都是随着M值的增大,色差先减小后增大。在白棉纤维含量相同的情况下:明度上,预测值>散纤维值>混纺纱值;色彩饱和度,预测色彩饱和度基本大于散纤维及混纺纱状态下的饱和度;色相角,预测值>散纤维值>混纺纱值。交织物进行颜色预测时产生的误差:色彩饱和度>明度>色相角。散纤维和混纺纱状态下,实测与预测色差均随着白棉纤维含量的增加整体呈增大趋势,且在相同白棉含量下,混纺纱状态的色差略大于散纤维状态下的色差值。白绿系列下的预测色差明显小于白棕系列的预测色差。(3)基于SN模型对本实验条件下的混合散纤维团,混纺纱和交织色块进行配色研究,确定了混合纤维团,混纺纱及交织物色块的SN修正模型,参数M的优化值分别为0.09,0.13和0.01,对应色差分别为1.72,3.4和4.9。(4)相同棉纤维含量下,白棉纱与天然黄色茧丝的交织物明度值>白绿混纺纱与天然黄色茧丝交织物的明度值>白棕混纺纱与天然黄色茧丝交织物的明度值,当丝棉含量比例最小时(丝:棉=40:60)交织物明度值最大。当白棉纱与天然黄色茧丝交织时,交织物明度随着白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白绿混纺纱或者白棕混纺纱与天然黄色茧丝交织时,交织物明度值随着棉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棉纤维含量的增加,交织物的色彩饱和度减小。当白棉与彩棉的混纺比例为60:40时,所得混纺纱与天然黄色茧丝进行交织,当交织物的丝棉含量比例为85:15时,交织物的明度值和色彩饱和度均为最大,即7号和12号交织物的色彩性能较好。(5)丝棉交织物的光泽度基本随着棉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4-12-25)

何志刚,陈文钢,张胜,刘海峰,罗城[10](2014)在《天然彩色棉新品种新彩棉25号》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彩棉25号是由中国彩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2年以棕色棉品种"新彩棉2号"为母本,选用早熟优质白色棉品种"新陆中18号"为父本进行田间杂交,后经多次南繁北育,并对其后代分离群体定向选择与自交纯合,选育而成早熟、抗病、高产、优质的棕色棉品系"棕1194"。经2010-2011年连续两年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彩色棉品种区域试验及2012年自治区全疆多点彩色棉品种生产试验,于2013年9月经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命名为新彩棉25号。1特征特性该品种植株较紧凑,Ⅱ式果枝,植株塔形。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茎秆粗壮、叶量适中。花冠(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期刊2014年09期)

天然彩色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优化天然绿色棉和棕色棉色素的碱溶液萃取条件,选择L_(25)正交表研究萃取温度、萃取时间、NaOH质量分数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对正交结果进行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并通过X射线衍射谱(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经NaOH萃取色素后的纤维结构。结果表明:天然棕色棉的直观分析结果与方差分析结果一致,即本试验中萃取效率在萃取温度、时间、碱溶液质量分数分别为50℃、20min和7%时最高;碱溶液萃取天然绿色棉时,各水平因素之间存在交叉影响;碱溶液萃取后彩色棉纤维表面粗糙、结晶度下降,但其化学结构无明显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然彩色棉论文参考文献

[1].陈宁,黎聪,潘家强.醋青纤维和天然彩色棉混纺面料的开发[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

[2].朱新月,张琪,刘海峰,肖茹.正交试验法优化天然彩色棉色素碱溶液萃取条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金万慧,何荷,陈春梅,杨江涛,马明波.天然彩色棉鉴别方法的研究进展[J].现代纺织技术.2018

[4].金万慧,陈春梅,马明波.天然彩色棉与4-甲氧基肉桂醛的反应性[J].上海纺织科技.2018

[5].殷祥刚.生物酶整理天然彩色棉针织面料性能测试与分析[C].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第十叁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2016

[6].赵永民,纪家华,刘永泉,王义平.天然彩色棉产业化经营发展及展望[C].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2016年年会论文汇编.2016

[7].王泉,姚佳,李艳清,祝成炎.Stearns-Noechel模型在天然彩色棉混色中的应用[J].纺织学报.2016

[8].许鸿越,孙君灵,潘兆娥,贾银华,庞保印.叁个栽培种中天然彩色棉的遗传多样性及关联分析[J].棉花学报.2015

[9].姚佳.天然彩色棉/茧丝交织物色泽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

[10].何志刚,陈文钢,张胜,刘海峰,罗城.天然彩色棉新品种新彩棉25号[J].中国棉花.2014

论文知识图

天然彩色棉/真丝混纺纱线的纵向...天然彩色棉/真丝混纺纱线的纵向...织物试样的纬向强伸性能在180℃下处理时间对经不同pH值溶液处...处理温度对天然彩色棉a值的影响机织物表面厚度与混纺比的关系

标签:;  ;  ;  ;  ;  ;  ;  

天然彩色棉论文_陈宁,黎聪,潘家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