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田田:阳明早期为学理路探析论文]()
【摘要】阳明早期为学的问题意识是其日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常人的是,阳明早期为学虽有三变五溺,却正说明其不以门户为藩篱,而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探求天地之真际。由此,阳明之...
![王天民:论《论语》诚信精神及其当代实践论文]()
[摘要]《论语》诚信理念内蕴着以“仁”为本、以“义”为则、以“实”为径的基本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实践《论语》诚信精神具有独特的价值诉求,即“提升个体修养,增进人际友善...
![曲祯朋:情文俱尽:荀子论“三年之丧”与其中道思想论文]()
摘要:生死问题一直为古人所看重,曾子讲“慎终追远”,所以对丧礼亦持谨慎且恭敬之态度。丧礼主要包括服制和丧期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礼制问题,后者则涉及如何看待“三年之丧”的问题。荀...
![杨朝明:『子绝四』的圣人境界论文]()
读《论语》,到第九篇《子罕》时,一般都会感觉到哲学意味更浓,表达的意义更深邃。第四章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里表达孔子的人生境界,以往我们多理解为夫子绝“意、...
![王巍:孟子“民本”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论文]()
摘要:“民本”一词最早来源于《尚书·五子之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及《春秋榖梁传》的“民者君之本也”等提法,在经历了春秋时期的发展之后,重民观念逐步为社会所接...
![管蕾:孔子儒学与人生信仰——以《论语》“贫”与“富”的思考为中心论文]()
摘要:孔子儒学的现实性与信仰性存在极大关联性,这在《论语》中有许多表现样态。其中孔子及其弟子如何对待“贫”“富”问题即是较为突出的例证。“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日益普遍的贫...
![蔡鑫泉:《论语·子罕》章另解论文]()
[摘要]《论语》并列事项陈述的习惯,同一种语句词语组合的协同性等方面,对《子罕》章三种解释的局限性分别作了说明。并作了另解。根据文本分析,两个“与”的前一个为连词,表示“利”和...
![孟琢:平等精神的历史突破——从孔子的平民教育谈起论文]()
在历史上,儒家曾留下过一个十分保守的文化印象,那就是他们是等级秩序的捍卫者。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怀有一种浓郁的伤感之情。他时常梦见周礼的奠定者——周公,在梦中追忆曾经的...
![石征宇:荀子之“乐”观念新探论文]()
摘要:把荀子的“乐”认为是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审美性表达的观点并不合荀子本意。荀子的“乐”仅限于表现与人的社会性情感相关的欢乐,这是因为,荀子之“乐”是圣王之“乐”;孔子的“怨...
![柏秀叶:萧榕年《四书引左汇解》的经学意义与诠释方法论文]()
摘要:清代山东地区研《四书》者,绝大多数以朱注为基础,重在义理。乾隆年间福山萧榕年作《四书引左汇解》,原为子侄易于记诵之家塾读本。但因其“传文俱遵左氏原本段落不敢增减一字”,贵...
![刘君莉:庄子对“礼崩乐坏”的反思与建构论文]()
摘要:老庄道家对于“礼崩乐坏”的回应不仅是反思性的,也有正面建构意义,其建构性思路表现为:第一,人心处于与礼乐文明技术的互动建构中,礼乐文明技术对人心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性影响;...
![纪亚芸:《论语》视角下的工匠文化观论文]()
TheCulturalViewofCraftsmanfromthePerspectiveofLunyuLunyuisanimportantclassichistoryofCon...
![李汶陕:儒家人文思想产生的内在理路论文]()
★历史文化★【摘要】儒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述到三皇五帝时期。西周时期实现的人文转向为儒家人文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西周时期是社会的转型期,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周公进...
![赵丽婷:新时期《论语》注本研究论文]()
摘要:《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进入新时期尤其新世纪以来,《论语》注本大量普及,而对于新时期《论语》注本的研究也开始慢慢兴起...
![侯丽菲:论孟子的“以意逆志”说论文]()
摘要: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就其本人用意来讲,最初是为解《诗》而提出的,其解《诗》立场也合乎儒家“善”的范畴,即儒家所认同的道德伦理范畴。从历代学者对“以意逆志”的内涵分解诠释...
![张亦驰:孟子德育目标的美学意蕴探析论文]()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的德育思想既丰富多彩,又博大精深,其中以孟子的德育思想最具特色。孟子德育目标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意蕴,即“化育君子”的理想人格之美和希冀“仁政”的和谐统一之美。对...
![易楚越:“敬天求仁为天下”的孔子修养论论文]()
摘要:人的修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看做是中国哲学主要的思考内容,其中儒家哲学开创者孔子的修养论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儒家哲学一切思想基础的开端,又是整个中国哲学价值观的根...
![陈金海:“命”“道”与人性:孟子道德信仰之省察论文]()
儒学研究摘要:孟子“道性善”,且来源于“天”,超越了现实世界中的不善或恶,从而建立了一个将人的精神价值超越于有限生命的理论基础。人性之善通过“天”可以与“命”或命运相联系。“修...
![李健芸:“礼义”与“心知”——从修身的视角看荀子思想中的心与礼的关系论文]()
摘要:荀子的礼义之道内涵广泛,就其对于个人修身而言,则旨在为个人确立秩序化的行动准则。这套准则首先奠基在人群之中,群体的先在性是礼义之道实行的前提,修身就意味着在群体当中为自身...
![姜广辉:读吴长庚《六经图碑本研究》论文]()
经学是中国文化的根干,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经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为“六经”,“六经”被称为中华元典,由孔子所删修整理。通过加强检查、发现问题,提高考核效果和结果应用。采取...